2009年4月21日星期二

Who's Talking? 胡志強沒告訴你的話

2009-4-21

文﹕馬家輝
【明報專訊】曾德成於3月下旬出訪台北前夕,我在本欄撰文替他設計行程表,其中一項是抽幾個鐘頭往訪台中,了解一下當地政府和民眾於過去10年來,如何在惡劣的政治生態下突圍而出,創建了活潑的文化氣氛。

當時我說,台中市長胡志強是個非常獨特的國民黨一級戰將,幽默強,霸氣少,視野寬,故能利用有限資源把市容建設得出色獨特,既有強勁的商業生機,亦具活潑的文化氣息,近年台北精英有所謂「逃離台北,日出台中」之說,紛紛視這個城市為開展未來好生活的好所在,2007年底,胡志強更曾遠赴倫敦領取由「世界領袖論壇」頒發的「文化及藝術類最佳城市」獎項,其榮其盛,不問可知,曾先生若能親往取經 (也可順道學習如何提升個人幽默感!),實是香港之福。

曾德成沒有接納我的意見,只因特區政府的做法比馬某的建議更為強勢積極,林瑞麟索性邀請了胡志強來港出席論壇,反客為主,讓香港市民有機會透過傳媒的廣泛報道「看見台中」。

如此高效率的政治手腕,就林瑞麟的施政作風而言,當然極度罕見,本來值得用力鼓掌一次,然而於鼓掌以前又難免念及,假如他能把相同的意志和魄力用於推動香港民主,這個城市的政改速度便絕不會牛步如斯,也因此倒過來推論,此番功勞很大可能並非出自於林瑞麟而只是來自北京,若非中央對於台港交流亮了綠燈甚至催促他去推動,這位向來只擅長擔任「信差」工作的特區高官絕不敢有此動作。所以,掌還是要鼓的,但有資格領受掌聲的應該是北京中央而不是他。

無論如何,胡志強總算來了香港也離開了香港,而在港期間,其健談幽默令本地傳媒大開眼界,跑政治新聞的記者們後來無不熱中回味他說過的詼諧笑話,這股「胡旋風」,讓人懷念。但胡志強之所以「強」當然不僅在於健談幽默,出身於外交系統的他,慣於以宏觀論事,投身選舉政治之後,當上市長,在施政上亦展現了大氣魄和大格局,故能在短短數年間把台中市治理成福爾摩莎的後起之城,壓住了高雄的氣焰,搶奪了台北的鋒芒,箇中成績,背後自有一套創意哲學,而這套哲學相信在胡志強在港之日是不會告訴曾蔭權的,理由可能是,精明如他,清楚知道,即使說了對方也不會聽得懂,即使聽得懂也不會有興趣聽。

什麼是胡志強的「治城創意」?

一言蔽之,或許在於「快樂」二字。胡志強本身言談幽默,亦善於把幽默感用在城市施政之上,他最近接受台北傳媒訪問,起始即談及這段沒對任何香港媒體說過的管治思維﹕「真正有意思的人生,就是要讓別人開心、自己過癮,我總認為,一個好的政治人物,就是要像管家婆, 大小都管。看到市民發自內心的笑容,就是我這一生最珍貴的寶貝。選擇了政壇作為舞台,積極的態度是必備的要件。我最關心的是台中市有沒有不斷進步,當城市成為我的主戰場,我就必須充實團隊的軍備,這樣才有氣力帶領所有市民向前衝刺。為了讓台中市擁有長遠的發展,我警惕自己要練好身兼政治人物與企業家兩份差事的體質,讓台中市站上國際舞台,讓快樂的市民更快樂。」

有了「快樂」的願景,在落實上,最重要的便是替城市尋求獨特的價值定位。胡志強如此描述他眼中的台中特色﹕

「不論是國家或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這份核心價值會轉換為清晰明確的定位,我將城市的定位稱為『城市之臉』(Face of the City),它所代表的,就是城市的特色、定位與格局;假如說城市沒有了定位、沒有了格局,它就會因面貌模糊、可有可無,而失去了前進的動力與競爭力,也失去了在國際上競爭的舞台。現在許多跨國企業所思考的不再是以國家為單位,而是以城市價值為主題,於是我就決定,要為台中市找到一張真正屬於它的臉。台灣南北已定位清楚,北高優勢更讓大家質疑中部區塊何去何從?這600萬台灣人的發展軸線在哪?我提出定位中市為適居城市,並以文化門戶提升城市競爭力,因為這裏天候好、大專院校密度全台最高,藉文化產業、創意產業與知識產業加值,中部生活圈就定型了。我們不做第一,但要成為唯一。挫折不會是最終的判決,我從不害怕犯錯,但我樂於從錯誤中掌握成功的關鍵。一旦工作上面臨挑戰或是瓶頸,我就會表現出克服難題的倔強韌度,我是不會讓自己後悔的人,唯有try my best,才能擁有一份將城市的未來握在手心裏的篤定。」

此番留港數天,胡志強談商貿多、論文化少,言語之間流露了頗濃的「招商」意味,但這應該只是他的「外訪語言」,其實回歸到台中市的本土管治,他最強調的終究是文化建設,欲以文化配套作為核心引擎,配合金融和科技的兩條外展主軸,讓台中在福爾摩莎有了高速騰飛的目標和動力,於其治下,台中市的官方定位為「文化、經濟、國際城市」;請注意,若換了在香港特區,「文化」二字很可能會被掛上「康樂」或「娛樂」的尾巴,這正是格局的差異,前者大,後者小,那敢於抬頭摘星的人,不會輕易摔落到泥濘之中。

除了城市管治技藝,胡志強還有什麼沒告訴特區高官?

如果有,那必是﹕民主的滋味。胡志強成長於國民黨的高壓統治年代,亦在國民黨的壟斷世紀裏做過高官,因此他必深明在一個權力扭曲的政治環境下做官的壓抑和苦悶,人才被迫做奴才,奴才被誤作人才,政治實難清明。唯有在民主普選的開放競爭下,人才奴才始易各安其位,各自心安理得,自願選擇,不必偷偷摸摸。胡志強沒把這些告訴曾蔭權,或許他亦是清楚明白,即使說了對方也不會聽得懂,即使聽得懂也不會有興趣聽。

9年前有一本記錄胡志強妙語嘉言的書出版,中文書名叫做《胡志強的胡言胡語》,英文叫做Hu's Talking,借「Hu」為「Who」,一語相關,僅是名字已夠逗趣。胡志強來了香港,他沒告訴香港人的那些話大都可以在書內找到,此乃曾蔭權今夏必讀之書,look who's talking,當胡志強講話,你其實應該認真聽聽。

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梁家傑、陳清僑﹕人文西九 文化社區──創意都會的軟件規劃

2009-3-23

【明報專訊】在過去的兩三年裏,本地文化界大抵已有共識,認為文化軟件的發展才是西九文化區項目成功的關鍵,必須視作西九計劃的主要組成部分來規劃。這裏所謂的「軟件」,也就是說,在文化區和文化設施的策劃、建設、營運和使用之中,關乎人們在創作、生產及參與藝術的過程中所能感染到的種種「軟」得着。

3原則發展西九文化軟件

這「軟實力」正是我們文化的核心,人們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泉源,現代都會文明人文精神的根本。公民黨對文化的力量十分重視,因此,我們建議,在貫徹文化區的整體規劃時,西九文化軟件的發展應根據以下3個原則來策劃,即:

1.在建設西九文化區的過程中,兼重城市規劃和文化規劃,從開始便把西九計劃的人文精神作為推動香港文化發展的主力,務求使一個前所未見的「人文的西九」能夠滲透40公頃的文化填海區,並跨越、延展而為周邊的西九龍社區以至全港18區的整體文化願景。

2.文化的滋生是以人為本的,文化的發展也得以民為本、由民間主導,故西九規劃須能:(一)激發文化社區的持續成長;(二)推動以社會多元生活和文化面貌為本的在地文化創新和發展;並且(三)以培育文化創意人才和塑造文化都會為中、長期目標,而非僅着眼短期的財政回報或到訪旅客量。

3.在策劃、建設及發展西九文化區的整體過程中,應盡量採納自下而上的民間參與及規劃原則,踏踏實實地走上「與民共議」之路,透過文化界和各不同在地社群之間的努力和互動,群策群力,把西九逐步打造成香港700萬人共同擁有的文化願景的投影。

我們深信,西九管理局的首要任務應是透過西九為香港「建設以民為本的文化都會」。我們呼籲當局能勇於承擔,根據上述原則落實文化區的規劃和發展。配合綠色經濟的願景,西九應該發展成一個「低碳示範區」,不但提升環境質素,更可以向國際社會展示本港承擔全球責任的勇氣。

香港絕對有條件發展成區內獨特的創意文化樞紐,但這必須建基於本土極為豐富多元的社會文化資源及歷史發展脈絡之上。尊重本土,着力於社群和社區的持續發展,必更能培養跟國家以及國際接軌和互動的文化主體,也更有助我們置身於當代中華文化變遷和全球文化發展的脈絡之中。

都會得注入文化氧分

因此,要落實西九的規劃,就不能避談香港整體文化政策的進一步檢討和探索;而具體的文化政策又須結合保育工作、文化傳承工作、社區文化塑造、文化公民培育、自由創作環境、創意人才和產業發展、媒體教育和公眾參與等一籃子的政策範疇全面推行。西九要發展,要公共空間,要人才培育;香港城市更需要創意思維和人文關懷,這都在在需要產業界和文化界的共同努力,互動發展。

創意的社區,軟件的規劃,人文的西九——我們的都會今天就得開始注入文化的氧分。

作者梁家傑為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清僑為公民黨執委會成員

2009年3月1日星期日

香港人不是經濟人

二十三卷(2009) -第九期

【亞洲周刊】 一夫當關
文: 林沛理

香港特區政府的發展局,將歷史建築物北九龍裁判法院的租約和經營權,批予長袖善舞、視辦學為一盤賺大錢生意的美國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這個決定雖然引起本地文化界的廣泛批評,申請失敗、代表粵劇界利益的八和會館更大呼不公,但其實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只要熟悉行政長官曾蔭權管治的邏輯起點,自會發現特區政府與薩凡納學院就算稱不上交心朋友(soul-mate),在意識形態上也肯定是一夥的(ideological partner)。

曾蔭權連任之後發表的兩份施政報告,背後思維皆建基於「香港人是經濟人」這個假設,力圖用「經濟人」這種邏輯思維去指點江山和實踐改革,以及為香港的發展尋找方向和選擇道路。眾所周知,「經濟人」(Homo economicus)的假設來自西方傳統經濟學中,對人的經濟行為的一種普遍性假設。這個假設將「人」在經濟活動中的一切行為都假設為「自利」(self-interested)行為,其目的在於「力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特區政府這套徹頭徹尾的「經濟人」價值觀,從它的保育和文化政策中可以看得最為清楚。曾蔭權多次誓言在任內會大力推行文物保育,又認為歷史建築物不應單單保存,而是應該活化,發揮它們的經濟及社會效益,這樣才符合可持續保育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曾蔭權喜歡用的字眼是「活化」(revitalize)而不是「修復」(restore),反映了在他的心目中,舊建築物本身並無內在的歷史或文化價值,所以必須「注入商業管理元素」,才可以成為「文化地標」。他的整套保育政策,說穿了,就是要發掘舊建築的經濟效益和商業價值,將保育看成一盤生意、將對保育的承擔和投資看成一種「可操勝算的賭注」(smart money)。

這種經濟人的邏輯思維也可見於特區政府看待香港文化的態度。一眾高官慣於將港產片稱為香港最成功的「創意產品」(creative products),又稱香港為「創意之都」(creative capital),要為「香港品牌」注入新動力,加強宣傳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形象。

香港長期被視為一個對政治冷漠、對歷史無知和對文化缺乏熱情的所謂「經濟城市」(economic city)。這個標籤從來就沒有多大的現實基礎,尤其是香港在九七回歸之後就更不適用。再說,任何經濟學家都無法否認,「經濟人」假設僅是一個假設而已,並不完全符合社會現實。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他的「需要層次論」(hierarchy of human needs)中所說,人的動機和需要是一種由低而高、逐級實現的層次結構。他認為,人在解決生活和安全的基本需要後,自然會嘗試滿足愛、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些較高層次的需要。

馬克思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確,在現實生活中,人並不總是自利的。香港人絕對不是「純經濟人」,而是活生生也複雜得多的「社會人」。他們除了有物質的需求之外,還有精神的追求和價值觀,以及經過主體判斷和思考後所作的選擇。他們的行為絕對不能簡單地以「自利」兩字概括,他們追求的「利益的最大化」也絕非僅僅是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樣說,不表示今日的香港人不食人間煙火,完全沒有經濟人假設中經濟人具有的自利本性,只是這種本性僅僅是香港人屬性中的一個方面而已。

特區政府拒絕八和會館的申請未必是錯誤的決定——為了讓本地的粵劇劇團有一個固定的表演場地,政府已決定在未來三年補貼新光戲院的租金共七百二十萬港元(約九十三萬美元)。倘若八和會館真的有能力開拓財源,便應該與本地的劇團合作善用這個場地。問題是政府予人的印象,是只重視經營者的財力和賺錢能力;而薩凡納得到青睞,正因為它承諾自掏腰包,拿出近億元來為北九龍裁判法院維修,並擁有驕人的辦學業績(track record)。

說到底,文物保育是一項發展城市個性的長遠投資,最終可以帶來經濟利益,但經濟利益卻只能夠是文物保育的副產品(by-product)或邊際社會利潤(marginal social benefit)。否則的話,就是捨本逐末,將手段和目的混淆。

林沛理,《瞄》(Muse)雜誌主編,美國紐約Syracuse University香港中心客座教授,著有評論集《影像的邏輯與思維》、《香港,你還剩下多少》及《能說「不」的秘密》(次文化堂出版)。

■perrylam@yahoo.com

發展局只是地產經紀? ——活化公共建築的意義

2009-2-22 周日話題

【明報專訊】
文 : 陳雲

女兒摽梅已過,在家結蜘蛛網,給鄰里指指點點,要找人認頭,於是娘家唯有補貼嫁妝,期望找到女婿。其中一位半老女兒,資質高貴,風韻猶存,引致上門求親者眾,當中一位曲藝精湛、弟子滿門的本鄉曲藝老師,更是仰慕不已。可惜,中途殺出一位洋女婿,拍心口說不要嫁妝,還自討一億多元聘禮,又自詡是「標尾會」專家,善長修復老少女,劈開冰山,活化化石。娘家見錢眼開,於是便說曲藝老師只懂唱曲,理財無方,即使倒貼嫁妝,也恐防餓壞女兒,失禮四鄰,於是將女兒送予洋人,即使後來聽說這位洋女婿聲名狼藉,行為市儈,也不計較了。說到底,此無國無家之富戶,其家訓正是「寧予外邦,不予家奴」也。

「走精面」容易,有承擔就難
首批歷史建築推出供人申請活化使用之後,終於出了承投人,當中以美國 的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投得深水埗的舊北九龍裁判署引來最大爭議。該美國學院毋須政府付費維修,自掏腰包修復裁判署,說香港分校將成為亞洲首家藝術設計分校云云。港府則期望可以招收外來學生,一方面可以推進香港的高等教育產業化,另方面可以扶助本地的創意工業,而一切,都不過是付託一座公共建築而已。比起當年贈送大片土地、送鐵路碼頭基建,兼且掏出一百五十億元做無投票權的股東的香港迪士尼 樂園,發展局這個招攬洋人名牌的決策,廉宜得多了,簡直是如意算盤也。

然則,既然是開辦藝術設計學院,或者視藝學院,何以不找香港本地機構來開,以香港的名義來開?為什麼以前香港要自己發展大學,不以公帑補貼香港的優秀高中學生到歐美的名牌大學留學?這遠遠比起在香港從零開始建設大學,在財政上更為划算啊!又或者,免費提供土地,招攬劍橋 牛津 哈佛 耶魯史丹福 來香港開分校,也是個划算的做法呀。即使名牌大學不來,二三流大學總會來的呀,掛個什麼「聖育強」、「西菲利」、「芭芝閉」之類的名字,不就門庭如市了麼?何解當年的港英政府不作如是想,而要篳路襤褸,開山劈石,親手建設香港的大學與理工學院呢?這種「精面」,何解當年精刮到家的港英政府不走?

發展局比產業署高不了多少
講到文化、講到教育,這種精面,走不得啊。一家以本地人為主的高等教育學院,對香港意義重大,即使不必有國有家的港英政府,也懂得這個道理。本地人籌建的高校,是培養本地的學術流派,鍛煉此地的學術管理,是以通體學術(universitas的原意)磨練本地精神氣魄之所,是香港人向世界發聲之所。即使從頭做起,錯漏百出,也是在所不惜,此乃政府的公共責任與文化承擔。文物保育、古舊公共建築的活化使用,不秉承這種公共責任,而走精面,為他人作嫁衣裳,這是什麼的保育政策,什麼文化政策?二○○七年七月之後,文物保育事務從民政局掏出,搬到負責開闢土地的發展局,保育政策的淪落,是可以預見的事。

想不到的,是發展局有如掌管公共建築的政府產業署,角色就是一位政府地產總管、物業大經紀。只要物色到託管人,例如這位託管人連頂手費和裝修費也不要貼,政府就迫不及待將公共物業奉送了。在二○○五年,保育政策仍留在民政局之內的年代,民政局擬訂石硤尾工廠大廈為創意藝術中心,定出了促進藝術創作、企業投入及社區參與的三大政策指引,即使現在被人評為人流稀疏,好歹整座建築物全屬公共領域,民眾隨到隨看,記者自出自入,藝術家、藝術企業家和文化機構可以申請使用。開首嘗試的錯亂,都可以研究和補救。當年也研究過是否用為香港首家視藝學院棲身之所,可惜因建築物的間隔不合而作罷。

保育政策的核心精神價值,就是文化上維持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物理上維護公共空間(public space),保留當年的公共美學之餘,發揮時代的探索意義。以前的貴族皇宮、帝王珍藏,乃至官府建築(官廳、法院、貨倉、宿舍之類),在建立民族國家(national state)之後,都成為公共領域的一分子,例子如大英博物館 、巴黎 羅浮宮 及北京 故宮成為公共領域,保留當時建築的政治美學之餘,任誰(國民優先)都可以進入、參觀、研究和議論,形成公共言論,構成公共領域。

港府清拆中環 的舊天星碼頭 和皇后碼頭 ,之所以觸動香港保育人士和很多市民的心靈,原因就是夷平兩個碼頭就磨滅了周邊的公共空間,以及其所象徵的公共領域,意味了香港民主自由空間的銷蝕,敲響了香港身為華人世界自由燈塔的警鐘。
引狼入室,通番賣國

將古舊的政府建築活化,重新交還予公民社會作公共使用,體現了當今的自由潮流與民間賦權(empowerment)作風。能否做到,是能力與際遇的問題。但這個精神不可違背。北九龍裁判署的公共建築,負載的是香港的法治與公義,是公共領域的秩序核心。因此,批出這座建築,務必要承投者肩負嚴肅的公共文化使命,是故不可用作旅館等用途,以其方正建築及坊眾環境而言,教育是自然的選擇。不論是粵曲教育、藝術教育、文化教育、綠色教育等等都可以,甚至用來開辦香港國術學院也不錯。二○○二年藝術發展局 完成的《香港視藝學院可行性研究報告》,所倡導的視藝學院,也可在政府的資助下試辦。香港政府花得起資助辦學的錢,也值得花。假若香港的美術學院、視藝學院建立多時,空置的公共建築也多得很,引入外國藝術學校,是國際情懷,也是促進競爭。自己根基也沒有,卻引入外國學校來插旗,以商業手段來哄搶學生,搞亂本地公費大學,這不是國際主義,而是引狼入室,通番賣國。

如今,北九龍裁判署付託的是一家商業氣息濃厚的美國學校,《紐約 時報》於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曾刊文批評該校教師要負責籌款,招生有回佣,而該校被輿論揭發曾於一九九三年因解僱了一位支持學生批判學院的教授,而被美國教授協會點名批評,指其侵犯學術自由。這些資料,據報可在互聯網輕易查察,而發展局竟然懵然不知,或知而不理。以該校被人指斥的商業作風,不是公共領域精神的詮釋者,更不是自由開放空間的守護人。

官字兩把口,政府鉸剪手。奉勸發展局,快以「申請人提交資料故意隱瞞失實」為理由,打發薩凡納,推翻原判,發還另議。若然知錯不改,難免惹人懷疑港府本來就立心不良,準備以薩凡納來催逼香港院校,使大家更為商業化、更為學店化,打壓本地的學術自由,扼殺香港的公共領域了。

藝校生學額1500學費21萬法庭改課室 社區推廣數碼藝術

2009-2-19

【明報專訊】活化計劃中唯一毋須政府資助的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將會斥資近億元復修北九龍裁判法院,包括把法庭改建為課室和錄音室,並會把昔日囚室活化作學生會活動室,學院強調該校屬社會企業,會舉辦免費展覽、工作坊和講座,向社區推廣數碼藝術,學生日後可彈性選擇科目,在其中兩年可遠赴美國或法國分校選讀課程,並有實習機會,預計明年9月開始招生。

「我愛香港,亦愛活化建築」,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校長華萊士(Paula S Wallace)表示學院有逾10幢活化歷史建築的經驗,學院市場部副主席Tony Dammicci補充,香港與國際的交通聯繫便利,相信可方便來自亞洲的學生到分校就讀。

學生可赴美法分校修讀
薩凡納學院香港分校將設為期4年的學士學位和碩士課程,包括攝影、廣播及動作設計、互動設計及遊戲開發等,提供1500個全日制學額,每年學費21.06萬元。學院營運總監Brian Murphy指出,學生可自由選擇主副修科目,亦可選擇4年課程中兩年在美國或法國分校就讀。
學院現時與6個國際機構合作,包括迪士尼、Pixar、Dreamworks等,提供實習機會,該校亦計劃與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合作,交換畫廊和合辦藝術活動。華萊士強調,會籌辦免費展覽、講座和工作坊,並會有義工計劃,教育青少年數碼媒體藝術。

料不影響本地大學收生
本港中大、浸大、理大、城大等院校現時開辦了電視電影、設計、創意媒體等課程,城大創意媒體學院署理院長葉豪盛相信,薩凡納收生目標為亞洲學生,「內地很多學生希望修讀創意藝術類課程,1500個學額完全無問題」。他續指出,每年20萬學費對亞洲學生仍吸引,「比起遠赴美國修讀課程,來港讀書便宜得多」。浸大電影電視系系主任卓伯棠相信薩凡納在港辦學,對本地收生不會有大影響,「公營大學每年學費才4萬多」。

自資9360萬復修 公眾可參觀
學院會斥資約9360萬港元復修北九,至於為何選擇不接受政府資助,Murphy解釋不希望使用納稅人金錢,並想貢獻社區。負責活化計劃的保育專家兼學院教授Bob Dickensheets指出,會按政府要求保留一個法庭和一個囚室,其他法庭會改建為課室、錄音室。囚室將放置機組和改作學生會活動室,「我們不會在學生困在囚房上課」,他又指出,昔日地下職員餐廳會改建為畫廊,辦公室將活化為圖書館,公眾日後可透過導賞團參觀法庭,並經過犯人欄樓梯直達囚室。

2009年2月27日星期五

林鄭:發展機遇處非為地產商服務

2009-02-27
【信報財經新聞】 P09 | 政策政情

  政府擬於發展局轄下成立權力橫跨多個政策局的「發展機遇辦事處」,備受各界質疑。工程界何鍾泰強調,辦公室必須由司長級領導,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圖】領軍無助協調各政策局加快工程。對於政府強調發機辦不會取代現有法定程序,公民黨梁家傑質疑,發機辦如何在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加快工程上馬,他並擔心發機辦帶有強烈人治色彩,在發展局局長換屆後將無以為繼。

  發展機遇辦事處至今未有具體架構,林鄭月娥昨天出席一新聞發布會時只解釋,目前很多私人發展項目很複雜,希望透過只有數人的發展機遇辦事處,以及即將重組的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在項目進入規劃程序前,向項目倡議者(包括私人發展商和非政府機構)提供各部門的意見和諮詢服務。

曾俊華:非架空現有程序

  根據政府的構思,發展機遇辦事處在接獲項目申請後,將經各相關部門分析,並提交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給予意見,最後將意見交予倡議者。

  林鄭月娥強調,發展機遇辦事處並非為發展商服務,項目不會為純住宅,需對香港經濟、旅遊、生態、物流和文物保育等方面裨益;而項目倡議者必須是用地的主要擁有人。

  她舉例指,有慈善團體在多年前取得地皮興建物業,惟至今物業已變得殘舊或未能用盡地積比率,在成功重建和擴建前,往往要接觸多個部門,希望辦事處可為有關工程作諮詢服務。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天出席電台節目時亦強調,設立發展機遇辦事處是想簡化外資來港投資發展的流程,並非意味可以架空現有法定程序。

  不過,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梁家傑質疑,發展機遇辦事處指要「為有利香港發展的項目提供有效的平台」,但應由那一位官員,以及怎樣判斷那一個私人項目有利香港發展,如果決定的準則不清晰,容易造成「官商勾結」的疑慮。

  梁家傑並指出,不少發展商投訴,工程上馬緩慢基於各工程相關的部門主管不願行使其權利,擔心「孭鑊」,如果曾俊華指發展機遇辦事處不會取代現有的法定程序,即發展商仍要「過五關斬六將」才能令工程上馬,不明白辦事處如何促進私人工程上馬,如果加快的做法是由林鄭月娥親自為各部門主管「孭飛」,將帶有很濃的人治色彩,辦事處在局長換屆後,恐怕亦無以為繼。

  他稱,林鄭月娥稍後會到立法會就預算案「解畫」,屆時將追問辦事處具體做法。


何鍾泰憂林鄭難協調

  支持設立辦公室的何鍾泰則憂慮,辦公事如由林鄭月娥領軍,將無法協調各部門,就如前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時,各工程相關部門合併在一個政策局也難以協調,建議將辦事處直轄於司長辦公室之下,由司長級官員負責領導。他並稱,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本身修讀建築學,對工務相當熟悉,對曾俊華統籌有很大期望。

  但據了解,發展機遇辦事處一直由發展局負責構思,現階段不存在由司長領導的可能性。

  行政會議成員、民建聯副主席劉江華則認為,辦事處「一站式服務」的理念相當好,至於局長應否統籌其他政策局,他稱,相信辦事處只是找其他政策局的技術人員加入,做法類似申請酒樓牌照,以方便統籌,由發展局負責亦不成問題■

6歷史建築獲選活化

2009-02-26
【文匯報】 A25 | 通識博客 | 時人時事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首批7幢歷史建築物甄選結果日前揭盅,6獲選項目包括多元化的主題活化方案,包括旅舍、中醫藥保健中心、酒店等。其中爭議較大的北九龍裁判法院將活化成藝術設計學院,並會與同區發展為中華文化城的荔枝角醫院及改為青年旅舍的美荷樓,打造成深水埗區的「文化小區」,為本港旅遊業注入新的經濟動力。政府會為整項計劃撥款超過5億元作資助建築物的修復成本及社企營運,料建築期可創造約1,000個職位,到2011年中多個項目陸續落成後,再帶來約500個全職及兼職職位。

 發展局去年初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收到114份申請,負責審批的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稱,自去年6月,委員會召開約16次會議審議各申請,當中不少意念不錯,提出的活化方案富有創意和高質素,但有非牟利機構旨於「找會址多於保育歷史建築」,亦有申請因「錯配」最終無法入圍。

 林鄭月娥日前在記者會上宣布「活化計劃」的第二批共5幢歷史建築物名單,包括一直備受關注的灣仔藍屋建築群、前粉嶺裁判法院及再度推出的舊大埔警署等。

Six historic buildings to become tourist attractions

 Results of the first batch of historic buildings shortlisted for the Revitaliz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 were announced on 17 February. Six out of the seven buildings were selected for revitalization and will be refurbished under various schemes to become hostels, Chinese medical healthcare centre, hotel, etc. The North Kowloon Magistracy building, one that had caused much controversy, will be converted into an art and design school. The school will be located in the same district with two other projects involving the Lai Chi Kok Hospital which is to become a centre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Mei Ho House which will be turned into a youth hostel. It is expected that together, these three buildings will form a cultural hub in Sham Shui Po to bring economic vitality to the tourist industry in Hong Kong. The government will allocate more than HK$500 million for the entire Scheme to subsidize renovation work and operation of social enterprises. It is anticipated that about 1,000 jobs will be cre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upon commissioning by mid-2011, some 500 full-time and part-time jobs can be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Bureau launched the Revitalization Scheme early last year and 114 applications were received.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assessing the proposals, had had 16 meetings since June last year to examine the applications, according to its chairman Bernard Chan. He said that many of these applications outlined good ideas and presented very creative and high-quality proposals. However, it seemed to him that there wer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at aimed “to find resident premises rather than to preserve historic buildings” and he also mentioned that there were applications which did not succeed in the end because of “mismatch”.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on 17th February, Secretary for Development 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 announced the five historic buildings selected for the second round of the Scheme. They include the much-concerned Blue House Cluster in Wan Chai, the former Fanling Magistracy and the re-launched Old Tai Po Police Station.

Translated by 開明